close

大豐社區早年的生活型態以務農為主,然而隨著時代轉移、產業變更,現在的大豐社區僅剩下約3040%的土地作為農用,其餘的則是工廠林立、知名的電子大廠「矽品」在大豐社區也有一廠員工數千人。產業類型的轉移造成社區內部結構產生化學變化:務農的老年人逐漸退休,但隨著就業機會而來的外地移民,彌補了社區人口老化的缺口,就業機會增加,年輕人口跟著回游,就此地方有心人的努力下成立了大豐社區發展協會,與多個志工團體和許多社區媽媽一樣,由於感謝這片土地讓她們有安身立命的所在,加上孩子們也一一長大,於是投入社區服務工作的婦女也越來越多。大豐社區的環保工作一開始是從環境綠美化、回收廚餘等著手入門,在地方人士奔走下下,一位林姓地主提供荒廢已久的芭樂園,讓社區居民自主耕種,營造出佔地約有1甲之多的「大豐社區有機環保農園」,共有100多位社區居民一同維護農場的運作。其中,芭樂園還開放認養果樹,除了潭子國小認養了多棵外,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也參與認養芭樂樹的行列,而農園內的植栽、蔬果,正是利用廚餘再造的有機肥來施肥。








談到大豐社區另一項令人驚豔的社區文化「抓米龍」, 抓米龍的儀式祭典來自道教的法事傳承,表現出人類對自然生命的尊重與感恩,尤其在農業發達的中部地區,抓米龍並不算是少見的祭典儀式,不過隨著農業的式微,抓米龍的技藝亦逐漸消失。儘管如此,師傅一談起抓米龍,便忍不住眉飛色舞地說起他對這項傳統技藝的熱愛。在消逝的傳統文化中,重新竄出頭的抓米龍技藝,讓大豐社區獲得了外界更多注目的眼光。



今天為我們表演抓米龍的是師傅陳永昌的兒子,老師傅的技藝有後代把這已是快失傳的、非常珍貴的,台灣傳統民俗技藝給傳承下來。 

這天造訪了大豐社區主人端出了有地方特社的糕餅米食「紅龜粿」教參訪的來賓~~學習製作「紅龜粿」~~












在落日餘暉中學員們帶著滿行囊的歡笑,還有物超所值的溫馨伴手禮,真是有吃又有拿,在此也特別感謝大豐社區理事會所有成員熱情的接待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鄰長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